怎樣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你的企業?
為什么要談論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的內涵究竟是什么?企業又該如何去擁抱它?
當下,“互聯網思維”儼然已成為企業界的熱門詞匯。互聯網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為何直至今日人們才開始熱衷于談論“互聯網思維”?究竟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對于一家企業來說,互聯網思維又意味著什么呢?
傳統企業若是“體”不變,只是將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嫁接進企業,毫無用處。
默多克曾說,我們都不是數字世界的原住民,當我們看到數字浪潮襲來時,都希望它快點過去、快點消失。當下,包括互聯網創業者在內的許多人其實都不是互聯網世界的“原住民”,都要努力習得新的思維方式。而這并非易事。“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是馬云對人們面對新商機時所做出反應的經典總結。尤其對于傳統企業家來說,曾經的成功經驗更是會成為其向互聯網思維轉型的最大障礙。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試圖轉型的企業必須拋棄簡單將互聯網當工具的做法,從思維的高度擁抱互聯網,否則一定不會有理想結果。
當年面對外來工業文明對自身農業文明的沖擊,中國選擇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從天皇開始吃起牛排,穿起燕尾服,進行徹底維新,兩國改革的結局大相徑庭。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傳統企業若是“體”不變,即原來的生產、銷售、管理方式等不變,只是將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嫁接進企業,建個網站、開個微信,毫無用處。美特斯邦威搞過“邦購網”,許多傳統企業都曾試圖做網上商城,投入極大,但幾乎無人成功,因為梧桐樹長不出玫瑰花。
三大轉型層面
希望運用互聯網思維轉型的企業需要關注產品、傳播、組織三個關鍵層面。
1.產品成為有機生命體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應將產品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產品擁有自己的生長過程,其生長動力來自用戶的需求。
保羅·格雷厄姆曾在《黑客與畫家》中提到,產品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圣母瑪利亞模式,企業內部團隊封閉開發,花N年時間,努力把所有可能性都想到,然后召開發布會,隆重登場,就像圣母駕著祥云而來;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中常見的迭代開發模式,即先推出一個用戶最需要的功能,然后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完善。后者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的體現。
2.傳播渠道再無壟斷
傳統媒體壟斷被打破,新聞發布會等工業時代的傳播方式將逐漸失效,基于自媒體的口碑傳播將取而代之。
傳統企業要推出一個新的產品,往往會搞大規模發布會、找公關、約記者、打廣告,試圖通過控制媒體達到宣傳的目的。然而在比特經濟學向原子經濟學轉變的過程中,以單向大規模傳播為特征的傳統媒體業成為最先受到沖擊的行業之一:媒體產品天然可以實現數字化;人人都可以進行內容生產;牌照壟斷失去意義,免費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
3.無限可能的組織形態
根據科斯的理論,企業這種組織形式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更加經濟和有效率。
但在互聯網時代,這一假設受到沖擊。傳統企業的多層級管理有時反而會增加摩擦、溝通等成本,還會帶來用戶反饋機制不夠靈活等各種問題。加里·哈默爾等管理學者曾經展望過無層級、去中心等未來組織的種種可能。平等、開放、協作原本就是互聯網思維的題中之義,正和島等更加激進的企業已經初步以“無組織的組織”實踐證明了新組織形式的有效。
五大轉型原則
運用互聯網思維的五項原則:專注、無界、精益、媒體化、協作。
專注:畢其功于一役,做到極致
簡單說,專注即集中力量攻打一個點,將其做到極致,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傳統工業時代各類資源處于稀缺狀態,專注并非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以商業民主化為特征的互聯網時代,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極大豐富,若是無法找到一個點脫穎而出,最終只有失敗。
專注并非簡單指企業要專注于某一個領域,比如只做辦公軟件、只做房地產、只做營銷,而是要找到更加聚焦的點,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其中尋求突破,其他方面可以做得不如別人,甚至不做。比如,京東一直在砸重金自建物流體系,它所能提供的優質配送服務體驗就是那個極為有力的點。今年10月,京東推出了一系列以配送快為賣點的漫畫廣告,雖然不無夸張,甚至暗諷馬云,但天貓對此束手無策。
企業不專注,無法做出極致的產品,而且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要想建立競爭壁壘變得愈發困難。新創企業時刻面臨行業巨頭的威脅,只有專注才能在某一個細分領域里做到深入,建立起壁壘。
無界:專業與人文,理性與感性的交匯
無界也可以稱作“跨界”,是指企業要突破傳統工業時代那套講究精準、嚴密、控制的思維模式,尋找到專業與人文、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交叉點。
互聯網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感性主導的思維。互聯網由無數節點相互連接構成,其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十分類似人的大腦神經和血管組織。傳統邏輯思維向互聯網思維的轉變,意味著從線性到混沌、從因果到相關,更加依賴經驗、直覺而非理性的計算。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需要將兩種思維模式打通融合,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功能需求與情感需求。在產品研發、制造等階段,企業仍需要嚴謹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但從把握用戶痛點的角度,企業又必須借助感性的力量洞察人性。張小龍曾說,產品經理要成為一個文藝青年。
實現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理性向來會對人性形成制約。如今企業在技術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日益接近,競爭力反而更多來自對人性的發掘與體悟。稻盛和夫曾說,真理的布是由一根線編織出來的,把各種事物的現象單純化,會越來越接近其原始的面貌,也就是接近真理。但我們往往想得過于復雜,反而越來越難以接近原初的東西。比如,我們在看到一棵樹時,腦子中會首先反映出書中描述的樹的形狀構成,而只有把理性的東西抽離,回到我們最初看到樹時那一剎那的感受,才可能發生更具突破性的創新,就像打坐參禪的喬布斯設計出了出色的蘋果。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九種最重要的領導力
管理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即,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權限范圍,給予員工足夠...
品牌,你夠個性么?
簡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種聯想。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得到的訊息并非不足,而是過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聯想的同質化...
無印良品的美學啟示
在這個無處不品牌的時代,無印良品卻在“淡化品牌”。“簡單”、“純樸”、“禪意美學”。品牌悖論的背后,卻贏得了無數擁躉。好...
解讀紡服業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業提出“渠道為王”“決勝終端”的口號,這充分體現渠道建設、服務終端的重要性。服裝企業如何做好渠道規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