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庫存偷走你的利潤
2013-12-25
看得見、摸得著,其實生產只占周轉周期的10%左右,90%的流程是工序間的等待和行政管理,即常說的“走流程”,從客戶角度講,這些流程并不增加任何價值
現金流緊張、庫存高企時,老總就全民動員,開展降庫存運動。于是銷售拼命把貨往渠道壓,采購勒令供應商近期少發貨,生產線上也在勒緊腰帶,把那些過程庫存都消化掉。
其實庫存取決于企業的整體運營水平,是結果,而不是根源。如果不能提高供應鏈流程和系統的能力,例如壓縮采購前置期、提高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縮短生產周期、有效控制設計與計劃變更的話,就沒法從根本上降低庫存,過不了多久庫存就出現“反彈”,于是新的一輪運動又不得不開始。
究其原因在于兩大根本誘因沒有解決,即周轉庫存和安全庫存,前者涉及到周轉周期,后者則是為了應對不確定因素。
周轉庫存周轉慢
周轉庫存是企業正常運作需要的庫存,包括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此類庫存取決于周轉周期,例如企業采購前置期是6個星期,那么在供應商處,就必定有6個星期的庫存分布在生產流程的各個階段;而運輸需要兩三個月的話,同時意味有兩三個月的在途庫存量;最后的加工、組裝和測試共需8個星期,那么就又有8個星期的過程庫存。
不縮短周轉周期,就沒法從根本上降低周轉庫存,而周轉周期取決于系統和流程的能力。就系統來說,精益生產圍繞產品設置生產設備和產能儲備,生產周期一般較短;而大規模的生產線則正好相反。就流程而言,企業拿到客戶訂單后,如果內部審批的時間過長,則會直接影響周轉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企業試圖通過設置審批環節來梳理流程,“亂世用重典”要求層層審批,連MRP自動產生的訂單也要審批,一個請購單,從生產到采購、財務、副總、老總簽完字,三四天就過去了,如果有人出差,時間就更長,結果只能徒增周轉周期,適得其反地增加了庫存。
企業往往將注意力放在生產環節,因為看得見、摸得著,其實生產只占周轉周期的10%左右,90%的流程是工序間的等待和行政管理,即常說的“走流程”,從客戶角度講,這些流程并不增加任何價值。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很多精益制造項目將生產流程作為改進目標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這些流程雖然司空見慣,但調整起來并不會一蹴而就,尤其是體量較大的企業,流程就如庫存,容易往上加,很難被削減,于是越來越臃腫,成為“大公司病”的一部分。代價除了反應慢,就是周轉庫存越來越高、成本隨之水漲船高。
安全庫存不安全
周轉庫存是為了維持正常運轉,而安全庫存是為了應對不確定因素。為了應對大量突發性訂貨、交貨期突然延期和臨時用量增加等風險,企業都會根據平均消費速度設置安全庫存,而運動式降庫存會對此造成破壞。
每到季度末,為了使季度報表上的數據可觀,一些上市公司就開始“瘦身”,缺少的貨暫時不補、手上的訂單盡量發給客戶,采購部也不讓供應商送貨來。然而一過季末,補貨渠道統統打開,庫存如洪水般流進來,物料系統給供應商下達催貨指令,于是供應商就加班加點生產,下游的二三級供應商也開始連軸轉。扭曲了的需求沿著供應鏈傳遞,形成典型的“牛鞭效應”。
為應對這種需求起伏,整個供應鏈要么儲備額外產能,要么增加安全庫存。在人員、設備產能既定的情況下,增加安全庫存就成為首要選擇。在一個動輒四五級的供應鏈里,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庫存疊加在一起,數量就相當可觀。一旦需求變了,呆滯庫存就是麻煩,“賬面上是賺了,但都賺進了庫存”就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治標不治本的庫存控制措施不如不作為。2006年筆者進入全球庫存計劃領域,負責硅谷一家高科技設備公司在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的備件計劃。剛開始,部門只有三五個人,處理一兩千萬美元的庫存,每次召開電話會議,大家開口就是催料。好不容易這個物料的問題解決了,那個物料需求又冒出來。更為惡劣的是,一些物料短缺,另一些物料卻過剩,有時候數十萬的物料,就因為客戶需求變化而成為呆滯庫存,最后被迫注銷。到了季末,整個團隊就開始降庫存運動,前端盡量把貨往客戶那里推,后端封住補貨渠道。
需求管理是關鍵
實際上短缺、積壓都是噪音,是表象而非根源。有短缺是因為預測不準確,比如銷售部在推銷某種產品時,計劃部門不知道或者知道得太晚;有過剩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有時候客戶兩三個月沒有下訂單了,而整個供應鏈還在繼續生產。
為什么預測不準?是因為企業跟客戶端聯系不緊密,需求管理不到位。解決方案就是改善需求管理流程。針對大客戶,企業需要建立計劃員與客戶經理、銷售團隊的定期會議機制,逐項討論客戶端的變化,以及對物料需求的影響,把需求變動及早通知給采購與供應商。這樣就從前端理順了需求計劃管理,為采購和供應商留出更多的響應時間。在供應端,針對需求變動建立閉環執行流程,定期跟進、匯報執行進展。
單純從庫存計劃的角度來講,周轉較快的材料的庫存一般不容易被降低,它們都是企業的正常需要;降庫存,就得從周轉慢、貨值高的材料開始,因為這些物料的安全庫存經常設置過高。降庫存運動需要觸及系統和流程,而不是管理噪音。噪音是標,能由系統自己糾正;模式是本,必須通過改進系統來解決。
回復 265058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九種最重要的領導力
管理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即,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權限范圍,給予員工足夠...
品牌,你夠個性么?
簡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種聯想。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得到的訊息并非不足,而是過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聯想的同質化...
無印良品的美學啟示
在這個無處不品牌的時代,無印良品卻在“淡化品牌”。“簡單”、“純樸”、“禪意美學”。品牌悖論的背后,卻贏得了無數擁躉。好...
解讀紡服業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業提出“渠道為王”“決勝終端”的口號,這充分體現渠道建設、服務終端的重要性。服裝企業如何做好渠道規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