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如何成為商界歷久不衰的不倒翁
香港媒體發表評論稱,上星期國內《南方周末報》登刊專訪李嘉誠長文,成為全港及國內爭相談論的話題。
香港的評論和報道大多探討,為什么李嘉誠讓國內民間報刊獨家做訪問?為什么李嘉誠高調否定和黃撤資香港及國內的傳聞?從投資者的角度看,李嘉誠管治旗下集團的方式、危機處理及個人操守,更值注意。
說李嘉誠是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長者,相信沒有人反對,從“專訪”廣受港人關注和談論,更加肯定上述說法。時勢造英雄,然而歷久不倒的英雄必須靠自己維持,李嘉誠是商界歷久不衰的不倒翁。
就算對李嘉誠作出這樣那樣批評的人,不得不承認李嘉誠是一位極為成功的商人,一位好學不倦的“終身學生”,他是值得公司管理人員學習的成功人士。
李嘉誠處理危機有良方
管理層必須有危機感,定時做壓力測試,確認可能出現的風險,并找出風險在那些地方及處理風險的方法。有效管理風險,使公司立于不敗之地,便成功了一半。
專訪引述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說,李嘉誠的危機感很強,他時時刻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向自己提問,然后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算該人士的說法夸大(因為危機感太重的人,傾向極度保守),港人不得否認在過去30多年,無論香港及其他地區爆發不同的危機,李嘉誠都能帶領集團安然度過。
李嘉誠預防及處理危機的方法,有宏觀一面也有微觀一面。宏觀方面,他只選擇有法治、政策公平的地方投資。微觀方面,他對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
不賺盡為處事原則
據市場傳聞,李嘉誠年壯之年,一如大部分商界人士,有直接參與股票和期貨買賣。由炒賣他了解用高「孖展」炒股票和期貨的風險極高,把這些炒賣經驗和認知運用于需借貸運作的地產發展行業,管理風險和處理危機便不陌生了。不賺盡是李嘉誠處理風險的方法,也是他營運的原則。
他說他初做外國人生意時,定下成本加25%的賣出價,也就說25%是他定下的目標利潤,這跟金融及商品期貨市場流行的炒賣說法,“讓利潤自然滾動”很不同。李嘉誠的做法是“知足”,市場流行的主觀想法是“盡量賺”。
至于哪個做法才正確?評論認為,凡事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采用“孖展”炒賣時,到目標價便收;當觸及止蝕價時便斬,不留戀不用情。但投資者如果不用借錢,而是真金白銀買入自己仔細考量過的投資產品(期貨及衍生工具產品除外),則可讓利潤自然滾動。世上總有人遇上富貴逼人來的機會,也有陷入頭頭碰著黑的噩運。筆者認為,此乃天意、是命運,信不信由你。
專訪說李嘉誠愛獨處,“孤獨是他的自然常態”。
這說話讓筆者記起剛進大學上第一堂社會學小組討論課時做的一個實驗,每一個同學在白紙上寫上與自己最要好的同學名字交給導師整合。
結果出現一張人際關系圖,有一兩個同學受到最多同學記名,證明他們的人緣好,是班長或聯絡人最佳人選。但也有一兩個同學只有兩條關系線連接(這是他自己寫上兩位同學而得出的兩線),這類人是離群者(deviant),他們將來可能是破壞制度之壞人,沒有多少人愿意與他們交往,但更有可能將來會成為革命家,思想家。
李嘉誠喜孤獨,愛自問自答,給人感覺生活呆板、無情趣,他引證了上述社會學實驗的理論。
投資是孤獨之旅
有經驗的股票投資者了解,投資是孤獨之旅。那些在股票行高談闊論,吵吵鬧鬧下買賣股票的股民,筆者敢斷言這類群眾式炒賣,輸錢是常態。
李嘉誠說自己從不作直覺投資,而是經過仔細研讀公司財務報表,研究商業規則后作決策,毌庸置疑,他是一個謹慎投資者。
記得幾年前,筆者在本欄發表過一篇文章,談到投資決策的最高境界是直覺,這是哲學家談論的認識學范疇,佛學禪宗說的“悟”。投資決策常常受時間所限,不作快速決定,便錯失機會或處理不到突然危機。不少投資者把直覺投資與下注賭博對等,這是錯誤的。只有對某事物(包括:各行各業、商品、產品、市場、環境……)熟悉和有經驗的人士,才可成功地采用直覺投資法。
與時并進好學不倦
與時并進、好學不倦是管理層帶引公司成功邁進的不二法門。李嘉誠說他早年苦學,別人是自學,他是搶學問。他仍然堅持睡覺前看書,早上跟BBC電視主播讀15分鐘英文。他愛追新科技,用新科技工作,做一個真真正正的現代人。
香港不少老板及管理層人員活到四、五十歲時便不愿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時間花多在尋找生活享受,于是,公司開始老化,缺乏競爭力,最后賣盤或結業收場。
這不是誰對誰錯問題,這關乎個人的人生哲學。李嘉誠已85歲,仍然每星期工作5天半,他的人生樂趣和滿足感來自他的工作和看著集團的擴展。在一些人眼中,李嘉誠很悶很傻,不懂享受生活,世上甚么人都有,只要自己感到快樂,便是人間好時節。
李嘉誠旗下集團橫跨52個國家,有員工26萬人,絕大部分是外國人,集團員工流失率很低,顯示員工歸屬感大,這對集團起到良好的作用。
反觀美國大機構,每年強制性裁走5%表現相對欠佳員工,替入外來員工,說是去瘀血,輸入新思維。誰的做法好?誰的做法壞?最后還是看公司業績作決定。
李嘉誠旗下員工流走的人數少的其中主因與高薪酬和受到尊重有關,李嘉誠之儒商作風,那些愛罵員工的老板可有當頭棒喝之感。
成立基金會做善事
廣東人有一句古諺:“發財立品,得意罵人”。李嘉誠發達后,在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大做善事,針對教育和醫療,至今,李嘉誠已捐出145億港元。
香港人老板及其公司常常說為公司股東謀取最大利益,而忽略了社會公義,也忘了做社會慈善。所謂“公司公民”(corporatecitizen)只是一種姿態和為了宣傳公司形象。真正愿拿出較似樣的金錢作捐贈的老板不多,更遑論像美國一些富人愿捐出全副身家作善事,他們想不到留下的身家或因子女打官司爭產而破壞了家族的和睦。
舊日廣東人家中都安上“神主牌”,寫上“心田先祖種,福地后人耕”字句,F代家庭,還有幾家安裝上這傳統的“神主牌”呢?怪不得這年代,香港爭產官司多了。
李嘉誠兒孫滿堂,他大做善事,心田先種,家產先分,為的是讓后人有福地可耕吧。
長和系股價在議論李嘉誠撤資聲中不跌反升,投資者那理撤資不撤資,看的是公司盈利能力和前景,李嘉誠坐鎮長和系至今不言休。如此有魄力、富經驗、多智慧、廣人脈的一代商家,長和系業務前景依然美好。
長和系的大小投資者應齊來為李嘉誠祈福,愿他長生不老。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李嘉誠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